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邊緣效應」的爭論


解釋名詞"edge effect"應該要寫什麼?

對於「邊緣效應」的解釋,前陣子跟小袁爭論許久。說實在,邊緣效應的結果,有正面、負面,而正反面的效果會同時顯現,只是看每個人看的角度而定。

什麼是邊緣效應?是什麼樣的「邊緣」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生態學上的邊緣,意指兩個不同生態系的交界處。有些生態系之間有明顯分界、有些沒有,有些不明顯。也就是說,「邊緣地帶」的生態會和「非邊緣區」有什麼不同?

最早對邊緣效應的理論是:位在兩不同生態系的邊界處,由於同時具有兩種生態系的特色,所以生物多樣性會提高。認為「邊緣」可以增加該區的生物多樣性,丁老師有一位剛畢業的研究生,在陽明山上做類似的題目,結果顯示:從邊緣開始,越走進森林裡,樹種的種數越少。結果確實支持邊緣會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假說。

然而,近年來,對邊緣效應有新的說法。有些對環境較敏感的物種,在生態系的「核心區」才能生存,也就是在非常內部的位置。但是,隨著棲地破碎化(fragmentation)的環境遽增,生態系的「核心區」漸漸縮小,而生態系之間的「邊緣」增加。使必須生存在核心區的物種瀕臨滅絕,例如褐林鴞、斑鴞等等。邊緣的增加降低的生物多樣性,與前述的理論完全相反。甚至有人稱邊緣為「From Hero to Villain !!」,亦即英雄變狗熊。因為棲地破碎化導致邊緣增加,進而導致物種滅絕,這樣的效應士現今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的五大原因之一。而且,通常邊緣增加的是「常見種」(common species),而減少核心區的「稀有種」(rare species)。另外,邊緣會導致生物被天敵捕食的機率增加,也是一種邊緣效應。

邊緣效應造成正反面的結果會同時進行,但是表現出來的結果依地不同。在「大面積」的生態系之間,正面的邊緣效應較明顯,反之則為負面較明顯。現今棲地破碎化速度加快,常見的邊緣效應多表現為負面的,而正面的邊緣效應漸漸少見。所以在討論中才會多注重於負面的效應。至於跟面積大小的關係,則是島嶼生物地理學的論述。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