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淡水河:下游至出海口



淡水河源於雪山山脈,流經臺北盆地,於淡水八里間出海,注入台灣海峽。淡水河到了下游地區,河面寬廣、河底的基質顆粒被磨得相當細小,因此,河岸邊的基質相當緻密,通氣性差、含水量高、水中電解質及營養鹽含量高。河川兩岸容易堆積來自中上游沖刷下來的垃圾、生物屍體、殘材等等,有些來自河水漲退潮帶入的貝類、海漂植物等。由此可見,河川下游與中上游不同之處,在於其較容易受海洋潮汐影響,河川會受潮細影響的區段稱為「感潮河段」,淡水河的感潮河段可上溯至汐止鎮,這也是汐止名為汐止的原因。

河口的水平環流受科氏力影響,淡水河受右偏力量,河水往北擠壓,使北岸(右岸)流速較快,南岸(左暗)較慢,因此河水的淤沙多易堆積於八里地區,形成大面積的淺灘。而這些淺灘的沙源包括:坡地開墾、道路開發、採礦(平溪、菁桐一帶)、崩塌等等。

由於淡水河下游河面寬廣、水流穩定充足等特性,可以在河面上航行船隻,在山高水急的台灣,這個特性並不常見。其他溪流如大甲溪,旱季通常因河川水量不足而而分為數條細流出海,大部分溪床裸露。由於其河面寬廣又緊連出海口,河面常常可見到因海風吹起的波浪。加上漲退潮的差異、以及來自海洋在河岸堆積的雜物,可見海洋對河川下游的影響。

淡水河岸基質緻密的特性,通氣性差、含水量高,生活於其中的微生物多行無氧呼吸,植物亦不容易生長。濱岸植物離水最近的多為紅樹林植物,樹皮下呈鮮紅色、以胎生苗方式繁殖、不定根生長旺盛淡水河的紅樹林多生長於左岸(因為基質堆積較厚)包括關渡、挖仔尾。離岸較遠處有黃槿海桐林投苦煉等樹種。動物方面,砂質河岸比起礁岩地形,可利用的生態區位(niche)較少,多樣性較低。無脊椎動物多為二枚貝類、甲殼剛的螃蟹類(包括:短趾和尚蟹、招潮蟹、豆形拳蟹)等。脊椎動物多為鳥類(水鳥、岸鳥,如蒼鷺、夜鷺、大白鷺、小白鷺、鷸鴴科等等。)鳥類在渡冬期(9月到次年3月左右)的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另外,我們發現6枚扁船蛸的空殼,此種生物為海生性,可見空殼應來自海中,可能因漲退潮而留於河岸。

下游河段若流經人類活動區域,則容易受到污染,在淡水河岸常常可堆積大批垃圾,不是有人特別喜歡到河岸傾倒垃圾,而是這些垃圾都來自淡水河流域各處,被河水沖刷到下游。所以淡水河出海口的環境不只是淡水鎮、八里鄉居民的責任,而是必須游全流域內的居民共同維護,才有可能達成其訴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