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日 星期二

科學與議題之間


自從"In conveninence truth:A global warning" (中譯:不願面對的真相:全球的警訊)推出之後,環境議題再度沸沸揚揚的浮上台面。其中最主要的焦點集中在全球暖化、全球變遷的議題上。這些議題中所論述的訴求及觀點,大眾大多從電子媒體、平面媒體等資訊吸收。然而,在這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包括其中的真真假假、手段及策略等等,以至於,在科學與報導之間,產生了一段弔詭的模糊地帶。


相信對於這些報導標題,現代人一點也不陌生,而且也不是最近這幾年才看到的。有趣的是,關於生物多樣性的消失,Paul Ehrlich 在 1981年說:"We lose some 250,000 species every year,
with half of the Earth’s species gone by the year of 2000 and all gone by 2010-2025."。到了2000年全世界的物種會減少一半;2010年到2025年間,全世界的物種會全數消失。好吧,2000過了,物種有消失一半嗎?雖然,2010年還沒到,不過也快到了,看起來好像所有的物種也不會在那時候絕種吧。

那麼,為什麼這些科學家要用這些危言聳聽的字句來發言,難道不擔心像黑道錄影帶一樣造成社會恐慌嗎?這個問題在美國國家科學會議上有了答案。1989年Stephen H. Schneider說:"“[We] are not just scientists but human beings as well. And like most people we'd like to se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To do that we need to get some broad-based support, to capture the public's imagination.That, of course, entails getting loads of media coverage.
So we have to offer up scary scenarios, make simplified, dramatic statements,
and make little mention of any doubts we might have...Each of us has to decide what the right balance is between being effective and being honest.” "。也就是說,這些聳動的標題,世為了能到讓一般大眾注意到,這些科學家的實驗結果發現,世界有向下沉淪的趨勢。如果報紙標題寫著:「2008年,全球平均將升高0.6度。」你會有感覺嗎?會有危機意識嗎?恐怕很難。

因此,為了達到彰顯問題的目的,科學報導事實呈現及彰顯問題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變成為很重要的關鍵。當然,這個問題很難達到,再加上謀體容易再加油添醋,最後所報導出來的結果便會離真實越來越遙遠。再這樣的環境下,彰顯問題最後將問題給誇張化,使得原本的科學理論變得搖搖欲墜。再加上科學上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這一個弱點就容易被反環保份子攻擊。

我也相信,彰顯問題是重要且必要的,但是並不一定要將問題的嚴重性誇張化。任何人都應該要以嚴格的邏輯標準來審視自己的訴求,切忌讓似是而非的言論傷害自己的信譽。若是身兼科學家的角色時,更是需要斟酌,因為對純粹的科學家角色來說,證據到哪裡,話只能說到那裡。三分證據便不應說四分話,說七分話便是罪惡。記者都不應該誇張報導了,更何況是維護事實底限的科學家?

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否認這世界的環境問題很值得關心。不是我們放著不管,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問題若沒有被彰顯出來,將會增加問題的嚴重性與延後解決的時間點,這世界只有向下沉淪。